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,就像看小说被断章似的,很难受呀。
所以全场都有点肆意怒吼的意思!
但已经不是对荆小强的敌意,而是那种夹杂了听过一首很爽摇滚曲,却感觉差点什么的淤积。
没那么畅快淋漓……
所以才迫不及待的要怒吼出来。
这时候却看见曹晴雯接过那吉他,站在麦克风前面。
她要唱?
认识她的人,都知道这姑娘唱不了摇滚啊。
她那种细声细气的吟唱声,既不能嘶吼,也不能冲撞。
这年头女性唱摇滚的,也都是走狂放派路子的,哪有她这样的仙气飘飘?
而且她什么乐器都不会吧?
可所有人看见荆小强重新把那把贝斯拿起来,这回就有不少人立刻跳过去给接线!
对的,这一刻几乎所有懂行的乐手都反应过来,刚才结束时候强烈的不适感,应该就来自于乐器!
人家用一把民谣吉他推动出了这样的气氛,等于是用手板心煎鸡蛋。
还说有点夹生,味道不够鲜美,是不是太不明白差距了?
如果有全套乐器伴奏,一定会再翻升好几个档次!
所以不光有人跳上台去接线,还有好几人立刻跳到了架子鼓、键盘、电吉他的后面,抓起东西来眼巴巴的想问谱子呢?
荆小强还是那句话:“44拍跟着我走就是了……”
果然,这首无比适合曹晴雯的英文版《Faded》,就如同仙音般,轻易穿透这阴暗拥挤的空间。
拉出一片空灵的仙境!
这时候才真正诠释出后来针对曹晴雯很着名的那句评价,她的声音就是最好的乐器。
几乎所有普通人唱歌都是凭本能,学过唱歌都会有意识的去调控自己的嗓音。
而曹晴雯终于把调控自己嗓音的技能树点亮完成,跟其他歌手相比,就如同一辆F1赛车找到了驾驶说明书,尔等奔驰宝马再怎么追赶都是徒劳。
因为越是珍贵的嗓音,有特色的嗓音,就像F1赛车那么难以驾驭,普通人根本就开不了这种车。
现在曹晴雯终于明白自己的嗓音特点要怎么发挥出来。
更难得的是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唱腔,她完全相信荆小强可以带领乐队,帮自己把整个配乐气场打开。
全身心投入就是了,荆小强会来贴紧她的,就像她刚才做的那样。
很笃信。
所以这种超然的心态,更加深了她那种演唱仙气。
台下所有人目瞪口呆的看“贝斯手”一边用手营造宽广低沉的低音,一边指挥架子鼓,带动主音键盘、吉他的和弦。
所有人去伴随围绕歌声铺垫。
光是这,都对所有这些瞎几把折腾的摇滚乐队,是种纲领性的指导。
成天吉他手牛逼,鼓手牛逼,内部争个不停。
其实最终都是要为歌声服务的,歌声才是最终的试金石。
在这个前提下,各个环节甚至要取长补短的放弃部分风头,肯吗?
曹晴雯自己状态也好,单手捧着麦克风,闭目耸肩沉浸在对自己嗓音的操控中……
她骨子里就不是多高雅超凡的脾性,标准的平京妞儿。
和沪海姑娘动不动都要讲情调,扎台型两回事。
所以练歌也不见得多刻苦钻研理论知识,这回算是荆小强提着嗓子直接示范上路。
有种前所未有的拥抱灵魂。
加上这几天在歌舞剧里没少演唱这首曲子,显然她还是喜欢这种气氛。
更喜欢荆小强营造出来的这种伴奏氛围,比四平八稳的伴奏带舒服多了。
还不用考虑舞台上的台词、走位等等表演细节。
似乎每个细胞都在欢笑着拥抱歌声。
连安宁她们这些天天听着曹晴雯唱这首《Faded》的都面面相觑,确认状态效果非同一般。
那些台下的摇滚乐队、摇滚粉丝们,就更加震撼。
满满的徜徉在云端那种虚幻感,内心只有卧槽,好听!
一直到歌声结束,才有人内心发问这是摇滚吗?
摇滚的定义就一定要怒吼反叛吗?
实际上第一代国内摇滚乐手,大多都是从打口带、打口碟接触到国外音乐,靠着扒磁带上的曲目来摸索探索。
那年头可没网络可以搜尽天下,只能靠口耳相传。
早期玩摇滚的其实大多都有挺好的背景,基本父母都是文艺战线的文二代,不然也接触不到外国音乐和价格不菲的乐器。
但也穷啊。
也是到了九十年代初,全国各地散落的玩摇滚人才,在自己的小地方找不到同伴,或者技术、思想上已经遇到瓶颈,才纷纷朝着平京集中。
这时候大家都对摇滚的定义很模糊。
连混杂其中的科班出身都很迷茫。
毕竟连国外都是从六七十年代才开始蓬勃发展摇滚,又有各种流派。
信息蔽塞的国内自然是一头雾水,再说音乐院校对这些又不屑一顾的打压。
更没人引进介绍了。
总之是狠狠的被这男女俩开了眼界,以至于对一直站在舞台边角的五位年轻美女都没那么嫉妒了。
对的,荆小强愿意来唱这么一两首,就是想换得这个地位。
拿着麦克风算是给全场做了个基础科普:“最早是从花旗克利夫兰电台播放,取名叫做Rock and Roll……”
也亏得他是语言娴熟,信手拈来的都能引经据典,爵士、蓝调、乡村音乐的特点在哪里,更能随手拿起吉他就唱一段做比较。
民间摇滚、迷幻摇滚、硬摇滚、重金属、华丽摇滚,朋克,他都能演示下,并且说清来龙去脉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