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军鲸吞至两万人,一个问题出现了,粮草紧张了。
李孟羲从未听到刘关张三人说粮草如何,他一直以为粮草足够充裕,现在说粮草不继,让李孟羲始料未及。
哪怕是没兵器呢,没兵器也好办,揭竿为旗,斩木为兵,总有办法。
要是敌军强大,那也有办法,三十六计用一遍,不信不能屈敌兵势,不信不能攻守易势。
车不够可以就地伐木做车,草鞋不够可以发动民夫们去编草鞋,都不是难事。
可唯独粮草不够了,这个问题没任何办法解决。
粮草一旦耗尽,义军一切努力,瞬间乌有。
没吃的,俘虏们会造反,往好了想,义军行事仁义,俘虏感刘玄德恩德,不会造反,为了找口吃的,为了求活,黄巾会离开义军,再复反为贼。
此时若为百姓计,为大事计,为大汉计,狠心的做法是,粮不够,那就把多余的人屠杀了,老弱全杀,病残也杀,只会种地不会骑术不善弓弩的无用之人也杀,只留少部分精华人力,如此,坑杀数千近万,则少了几千近万张吃饭的嘴,粮草问题顿时解决。
可,行坑俘之暴行,刘备关羽断然不允,李孟羲也不想,连张飞都会觉得杀俘不详,不愿行此残暴之事。
李孟羲知道军粮不继的时候,当时他正在木工营,木工营恰又有新板车做出,李孟羲照常例去淄重队拿粮食。
正好刘备也在淄重队清点粮食,刘备看着木匠们背着几大袋子粮食走并未说什么,却特意把李孟羲留住了。
木匠们走远,刘备看着李孟羲,道,“羲儿,我军如今已两万有余,若人再多,粮草或有不继,你看,给匠人的赏粮,是不是……”刘备话说了一半,就适时停了,言下之意,就是让李孟羲暂时不要再拿粮食给木匠们了。
木匠们本有口粮配额,饿不着,赏木匠们的粮食放木匠们手里一时也吃不完,等于物不尽其用。
听刘备说军粮不够了,李孟羲是震惊的。
随后,李孟羲就意识到,值此非常之时,的确应该把粮食用在关键之处。
可是,给木工们粮食是为了激赏,粮食要不给,木工们应当能体谅到军中难处,但,李孟羲觉得稍有不妥。
人无信不立,亲自定下的激赏法,又亲手废弃,折损信誉。
(不能不给,又不能全给……)李孟羲皱眉思索着,他忽然瞪大了眼睛,(有了!)
早前完善激赏法时曾考虑过,激赏重的是时效,也就是说,谁达到奖赏条件,应立刻奖赏。若不如此,累积到一年,一年统一核算一次,则就是发例行工资了,不是激赏了。
匠人们谁想了个好主意,立刻赏其粮食,那么此匠人接下来数天的干劲和创造力都是十足的。
要是匠人想了个好主意,说不错,记下了,一年后再赏粮食,匠人面无表情,奥了一声就走了。并没有什么激赏效果。
所以,激赏法不能废,且不能用拖延法,还是应该重时效。
李孟羲想到了既留激赏时效,又延期支付,两下结合的折中法。
具体方法是,匠人们谁再想出了好方法,假如这个方法值五十斤粮食,那就赏这个匠人一斤粮食,同时,发给其四十九斤粮食的支票。
如此,匠人们时不时还是能拿到粮食,时不时可饱餐一顿,则激赏依然有效,匠人们拿到粮食的时候,接下来会干劲激昂一段时间。
同理,如果一个木匠提出的方法值两百斤粮食,依然只赏其一斤粮食,剩下一百九十九斤粮,用支票支付。
支出一斤粮食并不多,不会影响军粮储备。
李孟羲片刻的思索,就把问题解决了。
李孟羲把想法告知于刘备,刘备笑了,“如此甚好。”
接下来,就要解决支票的问题,李孟羲首先想到的是,随便撕块布,然后需要给木匠多少斤粮食,就在布上写多少斤粮食。
但随后又一深想,这么做,有疏漏。
赏出去多少粮食,李孟羲都没记录在案,心里也没有数,再加上每天事情那么多,根本记不清到底谁谁谁提过了什么什么方法,赏了多少多少粮。
万一有奸滑的人偷摸弄块麻布,也写上字,拿来混水摸鱼。
损失点粮食不算什么,但万一此偷奸耍滑作法带坏了匠营的风气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匠营是什么?匠营现在几乎就是个研究氛围技术氛围浓厚的科研和生产单位,匠人们无不都在琢磨着改进技术,好以此来得赏粮。
但凡谁,什么脑筋都没动,随便造假一下,就得了大量粮食,旁人一看,就觉得自己傻乎乎的脑筋脑汁有点愚蠢,也就有样学样,把用在思考技术的精力,往偷奸耍滑上用了。干城,于是毁于一蚁穴。
麻布不行,麻布太容易找了,木匠们随手能找到麻布。
应该用稀少的布料制作支票,比如丝绸。
丝绸总不至于满营都是吧。
然而李孟羲又一想,丝绸还真的都满营都是。
刘玄德视钱财如粪土,关羽亦然,张飞亦然,李孟羲亦然,军中缴获的丝绸不少,李孟羲又发现缎子纹理密实,作为绷带用布比粗麻好多了,于是缎料被各种裁成绷带,亦或者给妇孺营哪个衣不蔽体的小孩子扯一些丝绸做衣服去了。
以至于,军中现在流散的丝绸到处都是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